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杨士骧(1860-1909),字萍石,号莲府。安徽泗州(今江苏盱眙)人。在晚清祖籍盱眙从政为官的人中,其职位最高、爵位最显。杨士骧“祖官至漕督,父未仕,十三而孤”,学习“勤苛自刻殊甚”。1860年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更楼东街。他16岁中秀才,26岁中进士(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和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是同年。他是八兄弟中最早中进士、点翰林的。比大哥杨士燮整整早了八年,此后步入仕途。先后任江西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成为晚清一代显臣。
对于杨士骧说好说坏的都有,先说坏的。有书记载:三杨(老大杨士燮、老四杨士骧、老五杨士琦)唯士骧才最庸,官位最高,六博、弹唱、狎游、赌酒无所不好,不择地而入,亦不择人而交。说杨士骧交友多、杂,好酒、好玩可能是真的,但现在看来并非全是坏事。说杨才庸却不能信,如果杨真是庸才,怎能16岁中秀才,26岁考中进士?又如何被晚清最重要的两位权重一时的李鸿章、袁世凯招为幕僚了?
说杨士骧聪明、能干的记载很多。当时有人称赞杨士骧聪慧过人,富有才智,被称为李鸿章幕中继薛福成之后的小诸葛,我国文史名家闵尔昌先生在其著《杨士骧行状》中写道:“公为人,器宇深弘,能任大事 …… 智虑绝人”。《清史稿·杨士骧传》载:士骧“起家幕僚 …… 与人无迕,众皆称其通敏云。”
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杨士燮长孙,杨士骧是杨宪益的四叔祖)曾讲了一个有关杨士骧早年受李鸿章赏识提拔的故事:庚子年(1900年)闹义和团,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李鸿章临危受命与十一国公使团议和,十一国公使草拟了" 和约" 大纲,迫使慈禧太后就范。条约内容除" 禁运军火、严惩祸首、刻碑谢罪" 等外,还要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四十年还清欠款。一天夜晚李鸿章睡不着觉,皱着眉头在中庭散步想心思,杨士骧上前询问原因,李鸿章说洋人开了一个赔款的账单和我们算的数目不一样,比我们算的多的多,不知是怎么回事?李鸿章认为多赔些银子还在其次,但为此事在谈判桌上丢脸事大。杨士骧跪下一条腿说" 卑职懂得一点洋算。" 李大为高兴说那你给我算一算。杨士骧算的结果与洋人的数目相同。他解释说:我们的算法是用加法,利息是一年年加上去的,叫simpleinterest, 而洋人用的是利滚利的算法,叫compoud interest, 所以他们算的比我们的多。李鸿章听后豁然开朗十分高兴,认为杨士骧有真才学,堪以提拔重用。
另一个能说明杨聪明的例子是炒作房产了:1902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规划了河北新市区,军阀政客和津门绅耆一时竞相在此购置房地产。杨士骧得知此讯后,预计新区房地产地产将身价十倍,立即联合肃亲王耆善及贲山等大量购买土地,然后建筑了大经路北端等处房屋数百间,以后组成和利房产公司经营。
政绩上,光绪30年(1904)12月,杨士骧接袁士凯为山东巡抚。他在任近三年,其政绩斐然,一,与德国侵略者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比较妥善地处理了“胶州湾事件”和“曹州教案”。二,严法规,治黄河,使“数年山东无河患”。光绪33年(1907),杨士骧“代袁世凯为直隶总督”。面对永定河泛滥,殃及京津地区。杨士骧请“拨帑四十六万两”,得到朝廷的批准。这年光绪皇帝驾崩,其陵寝移西陵,兴师动众,民怨沸腾。杨士骧提出“所需不得摊派民间”。对减轻百姓疾苦起到一定作用。
杨好玩,兴趣广泛。杨爱好戏曲,不但爱听,还爱唱。有人回忆:杨尤好唱二簧,有专司伺候之琴师。吾友陈鹤荪曾为其文案,即专陪其公馀清唱者,傍晚歌声时达行辕以外。杨殁于直督任,赐谥文敬。有人为联嘲之曰:“曲文戏文所以为文,冰敬炭敬是之谓敬”。杨也喜爱京剧,带着儿子杨梧川和侄儿杨晴川都极爱京剧,曾与京剧名家一见如故,常向他请教京剧的唱法和拉琴方法。有书记载:杨一夕宴客于庭,酒半,命客操弦,引吭高声大唱。曲未终,气绝仆地,痰梗不能言。说杨士骧酒后高歌,倒地身亡。人生尽兴而亡,不知是喜是悲。杨的死有多种说法,歌后而亡只是一种。杨爱运动(或叫娱乐)。杨爱放风筝,杨士骧的风筝是一条长串蜈蚣、以长而出名(每节1尺相隔,共计40节)。能放动这么大风筝除了技巧,也要把力气才行。每到放风筝之时,大到直隶总督杨士骧、梨园界的名宿如武生俞菊笙、名丑杨鸣五、一代大师梅兰芳,小到普通百姓都前来观赏,人称此景色为“半看风筝半看人”。三,爱吃喝。当然杨大人的吃喝上升到了品尝的高度。时称杨为美食家。杨不但自己品尝,还四处推荐,特别好推荐盱眙的淮扬家乡菜。杨士骧与杨士琦兄弟,不仅向李鸿章、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力荐淮厨,还给众多同僚好友“送”过家厨。此外,杨氏兄弟八人中有三人,连同儿辈及甥男娣侄共二十余人,先后在驻美英法德日俄意比等国使馆供职,或任驻纽约、吕宋、横滨等领事馆的总领事。他们将许多淮厨带到国外,无意中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菜的风采。如果杨家兄弟还在,相信也会成为推广盱眙菜的先行者,盱眙的小龙虾也早就名扬四海了。四,爱做媒。光绪三十三年,刘春霖(清光绪30年即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被派到日本某大学学习,次年回国后不久,其原配夫人因病去世。状元丧妻,人们听说此事后纷纷为其提亲做媒。他的老师杨士骧也为他提了一门亲事,女方为隆龄。此女曾随父裕庚到法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精通英语、法语,颇受慈禧喜爱,并被慈禧留在身边充任女官。当时杨士骧以为这门亲事向刘春霖一提即成,可是刘春霖婉言相拒。他说:“恩师对学生婚姻之事的一片苦心,学生不胜感激。但裕老贵胄高门,如高攀成龙,恐日后贻害格格(指隆龄)终身。”事后,为了此事,有人说他愚蠢,有人说他不识时务。但刘春霖听到这些议论后皆不以为然,他说:“我虽为状元,但出身贫家。婚姻如门不相对,日后只能贻害双方”。杨媒没有做成,事却流传至今。至于杨爱喝酒就不在多说了。
杨爱好很多,但有一怕,就是怕老婆。杨极惧内,“虽置姬妾而不许值宿”,杨曾撰联,“平生爱读游侠传,到死不闻绮罗香”以自嘲,也有写成“平生爱读货殖传,到死不知绮罗香”。是说杨只纳一妾,是杨夫人的陪嫁丫头,杨夫人也竟然不容。杨只好作此对联,以抒幽怨。
杨士骧于宣统元年(1909)逝于任上,享年50。至于杨的死因,当时众说纷纭,有病逝,仇杀,情杀,被革命党暗杀,还有前面写到的酒醉而亡等说法,不一而足。
清廷对杨褒奖有加,赠谥号“文敬”,其灵柩曾“奉旨入城”(旧时淮安城,死人不得进城)。其墓葬(在今淮安市楚州区建淮乡)也颇具规模,有神道石其人石马。遗憾的是其墓葬毁于文革中,墓志碑也被砸碎,不复得见。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