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杨元喜和记者聊起了家乡。61岁的杨元喜说,为江苏、为泰州的发展做出贡献,是他今生最大的心愿。
从小想当教书匠,不料却成“导航者”
“今年5月要开‘江苏发展大会’,我也收到了邀请通知,感到非常荣幸。到时我一定争取回家看看!”杨元喜说。
1956年7月,杨元喜出生在泰州姜堰的梁徐镇。“1974年12月,也就是18岁那年,我离开了家乡,出去闯荡。”1977年,杨元喜顺利地考上了郑州测绘学院,学习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刚上大学时,我记得有一次把全国的高考试卷拿出来做了一遍,最后一对答案,发现各科几乎都能得满分,而我大学期间的成绩在年级中也是拔尖的。这不是说我有多聪明,关键是家乡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为我打实了基础,培养了我良好的学习习惯。”杨元喜说,“所以我永远不能忘记家乡。”
“梁徐镇是个尊师崇文的地方。”杨元喜告诉记者,他们村还有位小学老师,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全村的老老少少都尊称他为“先生”。“所以,我从小就羡慕老师,还立志长大后也当一名老师,哪怕是最基层的‘教书匠’。”
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杨元喜毕业留校当老师,并先后留学美国、德国,获得学界著名的“洪堡奖学金”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也成为学院里第一个只用两年时间就从讲师升为副教授、又用两年从副教授晋升教授的老师,200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作为北斗的副总设计师,我的工作主要是协助总设计师负责北斗系统的顶层设计,并侧重北斗系统的运控系统和应用系统建设。”杨元喜介绍说,2000年,北斗导航试验系统首先建成,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而后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的需求,中国又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时至今日,北斗系统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这令我感到很自豪。”杨元喜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几乎年年都会回到江苏,给家乡的卫星导航行业提供咨询帮助,以这种形式,想推动北斗系统在江苏落地,为家乡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期待江苏形成自己的特色导航产业
在杨元喜看来,江苏的经济发展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江苏环境优美、四季分明,全国比江苏自然环境还要好的地方不多;江苏人杰地灵,科教资源高度聚集,比如南京的高校数量,在全国都排在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经济、科技的发展上已经积累了坚实的基础。”
杨元喜认为,江苏未来的发展着力点,应该落在高技术制造领域,依靠技术促进发展、服务社会。特别是电子产业,对占地面积的需求不大,而且江苏有充足的人才和成熟、完整的产业链。“具体到导航产业来看,正由于基础科研实力强劲,人才高度聚集,比如在南京,导航产业的上游、中游、下游齐备,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所以,我期待导航产业在江苏的发展,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向市场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特色服务,特别是定制式的服务。”
杨元喜说,江苏农业发达,路网、水网密布,航运繁忙,这些都是导航产业可以提供定制服务的领域。“比如,北斗导航系统可以在精准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高精度导航可以提高农机的精准耕作效率,精准定位技术可以为局部精准施肥、精准病虫害防治提供支持;北斗卫星导航也可为江河湖泊中的船舶航行的精确导航、调度和控制提供支持,因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的精准度已经达到10米之内,差分定位能达到米级精度。此外,大型城市的交通管理、应急救援、物联网建设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都有用武之地。”
最牵挂的事,是泰州老家的发展
对于泰州老家的发展,杨元喜也有深入的观察。他告诉记者,在当下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关口,老家的社会经济想要进一步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问题:吸引人才聚集、落户较为困难的情况有待突破,同时还要思考如何才能打造一条完整、成熟的产业链。“虽然现在老家也有高新园区,但里面有的企业可能只是电商和网商,不能算高新技术,所以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老家的发展是现在杨元喜心里最牵挂的事。“平时不少导航企业想请我担任顾问,我常常半开玩笑地说,要是你到我的老家泰州去落地,我愿意无条件给你当顾问。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缺少完整的产业链,想把他们拉到我的老家还是蛮难的。”
“所以,我现在特别想回报家乡,这个愿望让我魂牵梦萦,是我的‘思乡病’。我觉得我为中国的导航产业发展做了一些贡献,为中国的坐标系统建设做了一些工作,但对于泰州老家的发展还没做什么事,心里的压力是巨大的。每年清明节的时候要回家上坟,我都是悄悄地回去,自己一个人住在宾馆里,生怕被人看到。”杨元喜说。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张可
杨元喜,大地测量学家。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的副总设计师,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系列理论体系和自适应抗差导航定位理论体系的原创者。1956年7月生于江苏省姜堰市梁徐镇双墩村,籍贯江苏姜堰。198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大地系大地测量专业,1987年获该校大地测量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大地测量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发展了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理论,构建了双因子等价权模型,提出了抗差方差分量估计,发展了抗差贝叶斯估计和抗差拟合推估理论。发展了自适应导航定位理论,该理论兼容了最小二乘平差、抗差平差、动态滤波、抗差滤波等。构建了四种自适应因子和相应的最优自适应因子。主持完成了“2000中国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坐标框架点精度分别达到3厘米和3分米,使我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及相应坐标系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