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我创作《金文百寿图》的故事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做人的底线。因为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没有儿女的一切。没有老前辈的物质与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就没有后人的生存发展基础。所以不孝敬父母,不尊重老人的人,我从来不与其交往。
一九八六年,我在青岛市博物馆担任副馆长时,此年正是父母双亲65岁华诞,父母生日恰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现在社会制度好,老人退休后,生活有保障,衣食无忧,什么都不缺。老人为我们辛苦了大半辈子,拿什么礼物为老人祝寿,老人会更高兴呢?我们博物馆保管部的文物鉴定专家,青岛著名书法家王梦凡先生说:“杨馆长,我建议您给老人写幅百寿图吧。现在社会上有写百寿图的,但大多数都没根据,没出处,不够严谨。我已搜集了一部分有出处的金文寿字,您可以利用工作的便利,在全国各大博物馆的青铜器和资料中再查找一些,凑齐一百个寿字,标注上出处,整理创作一幅上档次、严谨规整的百寿图,作为孝敬老人的寿礼,老人肯定高兴,也为书法界添了一份有价值的作品。”
事有凑巧,这年我正有机会参加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各大博物馆文物鉴定学习班。即利用工作的方便,请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博物馆等兄弟单位在青铜器上,搜寻查找自商周至秦汉各时期铭文中的寿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半年时间,加上王先生已查到的部分,共找到132个金文寿字。但其中有的已残缺不全不好辨认,有的相互重复雷同。几经反复,我终于从中选出了一百个寿字。可这一百个寿字的字形和笔法又很不统一。因为自商周至秦以前,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国家和文字都未统一。这时候铸刻在钟、鼎、簋、簠等器物上的文字叫钟鼎文,钟和鼎都是金属器皿,因此也叫“金文”,统属大篆范畴。至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宰相李斯,以秦文字为基础,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史称秦篆,也即是现在统称的小篆。为统一以上选取的一百个金文寿字,在保留其原有笔划的前提下,我以小篆的笔法,统一加工书写,又在每个寿字的下方,用小楷著名其出处,从而创作出一幅整齐统一、生动严谨的金文百寿图,在重阳节之前为父母亲的65岁大寿,敬献给两位老人这份寿礼,两位老人无比高兴。
1987年,在我的倡导下,青岛博物馆成立了《集粹阁》书画研究会,邀请了青岛市区26位中国书协、中国美协的老先生张明、冯凭、隋易夫、宋新涛、修德、蔡省庐、高小岩、王梦凡、张叔愚、刘诗谱等经常举行笔会、研讨、交流书画技艺。借此我也向各位老先生请教,请其帮助加工修改,使《金文百寿图》更加完整成熟,并得到各位老先生的认可。从此,我所书写的《金文百寿图》不仅成为亲朋好友、同事们为自家老人祝寿最好的礼品,青岛市政府外事、旅游等部门,也经常请我书写《金文百寿图》作为市政府的礼品,赠送给韩国、日本、港台、东南亚各国、各地及国内各省市兄弟单位,受到众多单位和客人的好评。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自1986年30多年来,我所书写的《金文百寿图》已大约1000余幅。2004年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来青讲学,正值70大寿,我为其书写了《金文百寿图》,并以他的名字为字头,配写了小篆对联:“德艺双馨琴做舟,海屋添筹乐彼岸”,得到老人的高度赞赏。2010年著名青年演员黄晓明的爷爷过80大寿,因为我与晓明的父亲黄境清是68年一起到福建当兵的亲密战友,我也为其书写了《金文百寿图》,并配上了甲骨文对联“彭祖八百岁,老子五千言”得到全场参加寿宴宾客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2017年九九重阳节将至,愿天下老年朋友都福、寿、康、宁!
杨乃琛
2017年9月
2019年1月12日,杨乃琛先生代表青岛杨氏宗亲会去北京参加中华杨氏年会。
2019中华杨氏年会大合影
杨乃琛先生在会场
向杨立龙会长赠送书法作品——家风是国风的基石,治家是治国的根本
向曾经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杨野萍宗亲赠送百寿图
杨乃琛 新家谱文化推广志愿者协会会长
古即墨有周、黄、蓝、杨、郭五大望族。家住市南区东海中路的杨乃琛,则是杨氏家族的第二十代嫡传孙。他曾经担任过市文物局文物处长,退休后是社区“新家谱文化推广志愿者协会”会长。从2000年起,他在研究即墨杨氏家族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第七次续写杨氏家谱,使这一大家族自元朝以来700多年的荣衰演变,有了详细可察的权威范本。在此过程中,他还创作出版仿古装订的《新家谱》,并自费推广宣传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家谱》。
不忘家风遗教 续写杨氏族谱
2000年春节,杨乃琛携家人回老家拜年,家中老人鉴于他一直从事文化事业的经历,非常信任地从存粮的缸底,取出祖传的《即墨杨氏族谱》和《即墨杨氏家乘》两本厚卷,郑重交到杨乃琛手中。手捧这7册灰黄沉甸的“老古董”,他迫不及待地连夜拜读起来,忘记了一切。“衣冠肃整,容貌和怡,内不加食,外不加衣,为子孙者,敬保守之”,祖先的嘱托,言犹在耳。他深感责任重大。家人的目的很明确:是要托他把这本从元朝修起的杨氏家谱,传承下去。
家谱是中华民族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盛世修谱,已成中国传统。杨氏家族在元明清三代,出过200多位秀才,13位举人,6位进士,居官最高者达五品,族规矢志耕读,忠孝持家。1523年(明嘉靖二年),时任山西黎城县令的六世祖杨良臣,以超人胆识,单骑挺而走险进入敌寨,秉民族大义,说服啸聚山林的陈迁等人全部归顺。杨良臣因力保一方平安,获赠皇赐白金二十五两,贮丝两表里。先祖杨兆鲲,在祖父病榻前奉汤喂药,兄弟分家时谦让楼房,成为家族孝悌楷模。
1904年(清光绪年间),杨氏家谱第五次修谱,1937年(国民政府时期)第六次修谱。按照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规矩,第七次大修应是1997年。肩负杨家传统的杨乃琛从2000年接手修谱,仍不失为遵循惯例。他认为,修家谱,扬正气,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侧面。为了这项文化工程,杨乃琛在族人中筹集了80多万元,缺钱时自费补贴成为常事。在资料集中之后,60多人又忙了两年,终于在2012年修成了家谱15卷,家乘4卷的杨氏家谱,且分为简装精装两种。杨乃琛遵家族之嘱,为之作序。这次除原有旧户,新入谱的有4800户,近3万人,入谱者远至河北、辽宁等省份。举行杨氏家谱发布会那天,新华社、美国华文报纸都做了报道。
适应现代社会 创造新式家谱
在续写家谱的过程中,杨乃琛发现,族谱记录家族世系,家乘摘录家风家训,阅读时颇为不便,能否把二者结合起来,择其要者编成一个本子,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特点?于是,他开始着手研究新式家谱,从结构设计到实用特点,都如琢如磨地思量分寸。有时计上心来,哪怕睡下了,也要翻身下床动笔,唯恐转瞬即逝的灵感悄然溜走。就这样,用了一年,才完成了“新家谱”的设计工作。它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记录家庭成员三代人学习、生活、工作的发展变化,并打破女性不上族谱的陈规,倡导男女平等理念,从而成为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载体。
由于“新家谱”具有独创性,填补了中国记录家庭档案的空白,由此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内容设计和包装设计等三项专利。2016年年初,仿古装订、内含新意的1000册“新家谱”(价值2万元)印成,接着,通过澳门路社区“新家谱文化推广志愿者协会”,第一批居民就接到了赠送的《新家谱》。看着第一页上“男主人姓名、女主人姓名、立谱时间”的专栏,一些新婚夫妇也喜欢起来,将其作为贵重礼物收藏、使用。杨乃琛说,习近平主席近期指示:“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新家谱》将有助于弘扬祖国寻祖求源的传统文化,让年长者缅怀亲人过往,使年轻人更加珍视妻儿,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宗族是民族的深层,尊祖敬宗是长治久安的基础。
杨乃琛端言沉静,遇人以礼,凡事少有疾言厉色,颇具杨家遗风。他书写的一副楹联挂在书房里:积善累行,诗礼传家。他和妻子抚育的三个孩子,成年后依次为医师、律师、教师,均为业界精英。
2018年春天,杨乃琛与杨立龙合影于青岛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