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昙花一现,飞鸿踏雪千百年来并非只有时间随河而逝。纵观千年的中国历史舞台,有人唱罢,亦有人登场,而他们所遗留下来的身影是否还能穿越历史的烟云再次定格在我们的思绪之中。杨姓作为中国的第三大姓氏,其中无论是独立风骚的文人墨客,叱咤风云的政商名流,亦或是穿梭于硝烟弥漫的不朽战将,这些杨氏后人用汗水与血泪著成的史册也将成为了后世与先贤邂逅的重要媒介。
历史风云变幻,家族荣辱兴衰。说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弘农杨氏则是中国历史的传奇家族之一。汉时之弘农郡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弘农杨氏后人人才辈出,而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东汉名臣杨震,在杨氏家谱的记载中杨震便是第四十九世。
震,字伯起,公清白传家,和殇安间,由孝廉两迁太尉,三朝元老为盛代名臣第一,封西秦乐(yue)平公爵。杨震自幼通晓经籍,博览群书,诸儒称其为“关西孔子”。杨震曾隐居于湖州数十年,五十岁时才出仕任职,官至太尉。杨震是中国历史上为官清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任职期间,刚正廉洁,两袖清风。而其“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四知”的故事更是为后世代代流传。
这里是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四知村的杨震公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杨震所修建,其整体建筑庄严肃穆。
史记中记载: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谒见,至夜怀十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文中说的是,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起来的官员,听说杨震途经本地,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特备黄金十斤,于白天谒见后,又乘更深夜静无人之机,将白银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批评说:“我和你是故交,关系比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为人,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深夜无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受到谴责后,王密十分惭愧。杨震“暮夜却金”的典故,古今中外,影响深远,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所以杨震公祠的四知堂由此而来。
延光三年,杨震受佞臣诬告被罢免了官职,回乡途中因深恨自己不能为国尽忠,饮鸩而卒。汉顺帝继位后,感念其忠义清廉,下诏为其平反。东汉建宁元年,杨震改葬于此。
杨震虽含恨而终,但他的精神依然存在于后世心中,皆博学而清廉,《后汉书》云,“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遂为“东京民族”。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门额,遗风至今可见。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更是把杨氏地位推到了巅峰。
文官提笔定乾坤,武官上马安天下。北宋期间,宋辽战事不断,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和特殊的历史时期,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杨业原名重贵,原籍麟州,后徙并州。原为北汉军官,北汉主刘崇赐其姓刘,名继业。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北宋灭北汉后,杨业随其主刘继元降宋,宋太宗命他复姓杨名业。因他英勇无谓,熟悉边事,仍任他为代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长驻代州抵抗辽兵。至此,杨业以及他的子嗣便开始书写着抗辽的恢弘凄美史诗。
公元980年,三月,辽景宗发兵十万攻雁门。杨业奉命率领数千骑兵从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兵,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见到杨业旗号,即刻逃遁。镇戍边疆的主将大多妒忌,有人甚至暗中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阅毕后,从不多问,封好奏章交给杨业,以示对其信任。
但仅过了六年,等待杨业的却是戎马一生的结束,而造成这一切的便是当时的蔚州刺史王侁。
公元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各路大军接连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但不料随后的战事推进受阻,不久,朝廷便下诏把这四个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命令潘美与杨业等人带领部下的军队保护百姓。这时杨业建议分兵应州,以诱辽军主力,再以千名强弩手扼守石竭谷口。王侁讥讽道:“将军一直号称‘无敌’,现在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难道有别的心思吗?”杨业无奈出兵自大石路直趋朔州,临行前含泪对潘美说:“我,是太原的降将,按理应当处死。皇上没有杀我,恩宠我让我做了将帅,现在大家责怪我躲避敌人,我应当率先死命杀敌。”随后率兵出发,与敌军奋力交战,其二子杨延玉战死,自己也不幸被俘,之后绝食三天结束了自己戎马的一生。
杨业死后,其六子杨延昭继续领兵在边地与辽军作战,先后镇守宋边地二十余年,巩固了宋朝北部疆域。之后,延昭之子杨文广又承父业,继续抗辽。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评价其: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宋朝以后,杨家将抗辽事迹广为流传,历史上对于杨家将的描述不尽其多,史籍、戏曲、演义衍生出了不同的版本,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忠肝义胆、气薄云天。数百载的光阴,杨家将以血汗为墨,以生命作笔,为给忠义二字做了最好的诠释。
杨氏的光辉不仅仅闪耀在遥远的千百年前。对所有中国人来说,近代史,是一段背负使命的血泪史。于是在这中华九州的土地上,龙气蒸腾,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新的篇章。其中众多的杨氏后人也在战争中奋勇杀敌,捍卫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尊严。最为著名的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位杨姓的开国上将,杨得志,杨勇,杨成武。
杨得志,湖南株洲人。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红一方面军团长、师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杨得志一生中参与的大小战役不计其数。其中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1937年9月20日,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团长的杨得志率部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战斗从上午8时多持续到下午1时,八路军第115师全歼了1000多名日军。其中,杨得志的685团就歼灭日军500多人。正是这场战役的胜利,八路军逐渐成为了华北战场的主力,为此后制定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飞兵破乌江,强渡大运河,杨得志首当其冲,使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一次次的绝处逢生,转危为安。同杨得志一样,杨勇也是一名无所畏惧的优秀革命战士。杨勇,原名杨世峻,湖南浏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红军第一师政委,八路军鲁西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湖南浏阳县是红色文化极其深厚的城市,1913年杨勇便出生在这里,虽然这里已被后人重新修复,但是依然可以体会到当时杨勇生活时的场景,杨勇从小便受到父亲和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13岁那年,老师告诉他,如果把勇字上下拆开,上面像一顶帽子,而下面则是男字,男儿带上军帽就是士兵,所以勇字便是士兵的象征。1930年,年仅17岁的他参军入伍,至此他想起了老师曾经说过的话,也将自己的名字正式更名为杨勇。从此他以忠诚、勇敢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上,英勇作战,刚强不屈,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迈向了他的将军之路。
与杨得志和杨勇年龄相仿的另一位开国上将便是杨成武。杨成武,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团政治委员,师长,兵团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39年11月,在黄土岭战斗中,杨成武指挥部队乘夜展开,利用太行山北部群山中一座岬口,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将日军混成第二旅团包围,压缩在一条长约二三里,宽仅百十米的沟里,歼灭日军900多人,缴获200多辆满载军用品的骡马车,5门火炮,几百支长短枪及无数弹药,还生俘了十几个日本兵;战斗中,日军统帅阿部规秀中将被击毙。阿部规秀是日军侵华战争以来丧失的第一个高级将领,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此次战役也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经典战役。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换,杨氏后人都在特定的历史空间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清廉刚正的杨震,知行合一的杨时,忠君报国的杨家将,骁勇善战的杨得志,血气方刚的杨勇,睿智过人的杨成武,这些人的传奇便是杨氏家谱中最恢弘灿烂的史诗,后人之兴,宗族之幸。
历史在时光的大道上不曾停歇,宗族的兴起,令人目不暇接,而后世的使命不单单是铭记缅怀先辈们的壮举,更重要的是承载着精神将史册继续延续。在这漫长的路途中,纵然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探祖寻根的力量仍然在提醒着人们,人远行,根长存。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