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杨氏楹联
自古雄才留英名。杨氏先贤精英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以自己的言行为后世做出了榜样。后人为纪念、歌颂和学习他们,不仅用小说、戏曲等形式传唱,并用对联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以激励后人学习他们。
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公世泽,四知家声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位列三公,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贿之廉名。
四知堪懔 ,三喜足荣。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诗人杨万里,字廷秀,因光宗曾为他书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水人。绍兴年间进士,历官零陵丞、奉新知县、国子监博士等,主张抗金。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而自成一家,当时被称为杨诚斋体;对理学也有关注。著有《诚斋易传》、《诚斋集》。下联典出唐代弘农人杨敬之,字茂孝,元和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祭酒兼太常少卿。任职这天,他两个儿子杨戎、杨戴同时登科。当时称“杨家三喜”。
四知足畏,三喜同时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唐·杨敬之。
才称敏捷,世济经纶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末文学家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世代显贵,好学能文,才思敏捷。建安年间举孝廉,任丞相曹操主薄,曹植把他当成自己的羽翼,交往很密。后来,曹植在曹操那里失宠,而杨修有计谋,又是袁术的外甥,曹操为免除后患,借故把他杀了。下联典出明代大臣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人,曾在湖广各地塾师多年。建文初年被荐入翰林,充编纂官,修《太宗实录》。成祖时,入内阁典机务,成祖北巡,常让他留下辅佐太子。仁宗时,官礼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宣宗即位后,任《仁宗实录》总载。历四朝内阁。长期辅政,与杨溥、杨荣并称“三杨”。著有《东里全集》。
四家称秀,三喜同时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诗人杨万里,字廷秀,因光宗曾为他书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水人。绍兴年间进士,历官零陵丞、奉新知县、国子监博士等,主张抗金。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而自成一家,当时被称为杨诚斋体;对理学也有关注。著有《诚斋易传》、《诚斋集》。下联典出唐代弘农人杨敬之,字茂孝,元和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祭酒兼太常少卿。任职这天,他两个儿子杨戎、杨戴同时登科。当时称“杨家三喜”。
关西世泽,江东家声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人称“关西夫子”。
家传清白,世济经纶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明·杨士奇。
摘星见志,立雪表恭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文学家杨亿,字大年,建州蒲城人,淳化年间进士,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参加《册府元龟》、《宋太宗实录》的纂修,官至工部侍郎。曾与刘筠、钱惟演等诗歌唱和,编为《西昆酬唱集》,当时号称“西昆体”;又以骈文著名。他幼时几岁了还不能说话,一天家人抱他登楼,不小心碰了头,他忽然吟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人们大为惊奇。
下联典出北宋学者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人,熙宁年间进士,历官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先后跟从程颢、程颐学习,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南剑三先生。著作有《二程粹言》、《龟山集》。一次,他和游酢去洛阳见程颐,程颐正瞑目而坐,二人站着不离开。程颐睁开眼时,门外的雪已一尺多深了。后来,便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典故。
系承尚父,望出弘农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宣王少子名尚父,封于杨邑(今湖北省襄阳)一带,号杨侯。下联典指东汉·杨震为弘农华阳人。
鱣堂集庆,雀馆呈祥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讲堂前,有冠雀衔三鱣鱼至。下联典指东汉·杨宝,尝救一黄雀,传为西王母使者。
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神童列四杰;进士第一名。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诗人杨炯,“唐初四杰”之一。下联典出明代文学家杨慎,正德间试进士第一。
四知传家永;三公世泽长。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大臣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少年时好学,博览群经,教书二十年,弟子千余人,当时被称为“关西孔子”。曾有冠雀衔三鱣鱼飞集讲堂前,生徒认为是吉兆,先生要至三公之位。后历官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果然达三公。一次,他路过昌邑,经他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里怀金十来送给他,他不接受。王密说:“暮夜,无人知道。”他斥责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叫作无人知道!”王密羞惭而退。他做高官后,全家人生活都很俭朴,有人劝他置、产业,他说:“让后代被人称清白吏的子孙,把这留给他们,不也很厚吗?”后来,杨氏多以“四知堂”、“三鱣堂”、“关西堂”等作堂号。
佳气生朝夕;清言见古今。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书法家杨宾撰书联。杨宾,浙江山阴人。著有《大标偶笔》等。
杨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痴姨不贪荣利;贵妃可壮门楣。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魏文明太后宠爱的太监苻承祖的姨母杨氏,家庭贫穷,苻承祖送给她衣服、奴仆,他都不收。曾对姐姐说:“姐虽有一时的荣耀,不如妹有无忧无虑的快乐。”苻家笑她为“痴姨”。后来,苻承祖因罪被杀,株连到亲戚,只有杨氏因贫穷得免祸。下联典出唐代蒲州永乐人杨太真,小名玉环,通晓音律。初为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天宝初年入宫,得玄宗宠爱,被封为贵妃。姊妹都显贵,堂兄杨国忠也操纵朝政。当时民谣说:“生男勿喜女勿悲,生女也壮门楣。”白居易《长恨歌》也有句:“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杨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体擅西昆之美;图书生东壁之光。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宋·杨亿,与钱惟演、刘筠等多有唱和,成《西昆酬唱集》,号“西昆体”。又与王钦若领修《册府元龟》一千卷。
凤律更新占四始;雀环依旧卜三分。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其父杨宝。
三相贤名齐凤阙;千金诗价重钟山。
——周师廉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周师廉题浙江省诸暨金堂村杨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明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宰相。杨荣,字勉仁,福建省建安人,建文年间进士,初任编修。永乐年间入文渊阁,以多谋善断受成祖器重,多次随行北巡,升至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历四朝内阁,长期辅政。著有《北征记》、《杨文敏集》。杨溥,字弘济,湖广石首人,建文年间进士,任编修。永乐年间侍皇太子,官洗马,后因故下狱;仁宗时获释,任翰林院学士;宣宗时入内阁,官礼部尚书;英宗初年,进武英殿大学士(宰相)。“凤阙”,汉代宫阙名,后用为皇宫的通称。下联典出明初诸暨人杨廉夫,能诗,太祖朱元璋曾称赞他的《钟山》诗“值千金,姑且赏赐五百。”
祠开苕左新门第;村纪关西旧世家。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湖州杨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宗祠的地理位置,在苕溪东岸湖州城内;下联典出本支杨氏源于东汉杨震家族。
四知清操惭贪吏;千古文坛重草玄。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事。下联典指西汉·杨雄事。
木兰花馥三春瑞;易俗移风万户新。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佚名撰杨姓析字联。
载福勋名垂宇宙;云中旭日吊英贤。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采用清代抗日名将杨载云庙联。
忌我何尝非赏识;欺人毕竟不英雄。
——杨芳撰杨姓宗祠通用联,采用清代名将杨芳自题联。
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
——杨继盛撰杨姓宗祠通用联,采用明·杨继盛自题联。
鲁冠千军称无敌;声威万代佩长城。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采用杨家祠堂联。
杨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河洛传真,程门立雪;章坛华胄,清白传家。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杨时,有“程门立雪”传说。下联典指东汉·杨震。
祖德恢弘,属守鱣堂旧则;孙枝繁衍,别开鸠水名门。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杨家渡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本支杨氏居于芜湖,“鸠水”,在芜湖东。
业炳关西,继世簪缨留旧泽;学源河北,传家诗礼焕新声。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事。
系出弘农,俎豆馨香绵百世;家传清白,箕裘继述振千秋。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事。
眼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素食琴书。
——杨沂孙撰杨姓宗祠通用联。采用清代书法家杨沂孙自题联。杨沂孙,字舆,道光举人。善篆书。
关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风范;北宋杨家将,文武衣冠祖庙光。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杨震的故事。下联典指家喻户晓的宋代杨家将。
溯昌邑辞金作宦,廉明名臣自昔关西重;
忆程门立雪帅事,诚敬理学于今海内宗。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杨震的故事。下联典指宋代杨时的故事。杨时去见老师程颐,适逢老师小憩,杨时就站在门外一直等着,这时天下着大雪,当老师察觉,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杨时尊师重道的精神是感人的。
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
——佚名撰广东省兴宁县大坪镇布路村杨氏宗祠善庆围堂联,兴宁杨氏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总是以“客人”的身份入主异地,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除顽强斗争的一面外,还有仁爱处世、以礼待人的另一面。客家人的处世哲学,尊崇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以“仁”为本,以“礼”待人。在客家族群中,具有敬老爱幼、知上知下的良好风尚。
杨尚昆旧居对联
大门上方悬挂着题为“四知堂”的木匾,
上联:“雄著经慎著史赫赫文章传世纪”,
下联:“汉时相宋时将堂堂姓氏炳人间”。
四知堂匾额赞杨震;上联赞杨雄、杨慎;下联赞汉代出“四世三公”和宋代出一门忠烈的辉煌家史。
“堂屋”门枋上一对金狮匾座托着一块“汉室遗风”的金字匾额,与堂屋正墙上高悬的“清白传家”的金边金字横匾互相呼应。
横匾下对联:“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左右两壁还配有杨氏家规。
在第三排房屋的正屋里,悬挂着“清白传家”的对联,上联是“耕读传家风”,下联是“诗书继世长”。
右侧一房间外悬挂的对联: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半亩子种孙耕。
显示了杨家的处世哲学,
“四知堂”、“汉室遗风”、“清白传家”三块匾,把这座大宅承载的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从中可以窥见杨家渊厚、淳朴、方正、端穆的传家理念。
安徽合肥杨氏对联:“相业传三仕,儒风重四知”。相业指杨震。 三公的第一世由杨震开始。杨震出仕时间20余年,由于他恪尽职守、清廉正直、任人唯贤,无论对社稷和百姓都持有一腔忠诚,从不苟且随便,同流合污,始终以"清白吏"严格要求自己,光明正大,表里如一,因此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和厚爱。他的"暮夜却金"、"忠言上谏"的事迹千百年来有口皆碑,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今各地有关杨震风物的命名如山东昌邑县的四知名、菜州郡的四知堂、华阴的四知书院、潼关的四知村等就是最好的佐证。
三公的第二世为杨震中子杨秉。他是东汉桓帝刘志的得力宰辅。杨震清廉正直的品德对杨秉影响极大,史书记载他"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40岁时步入仕途,官至太尉。他和其父杨震一样,尤以廉洁无私和正直敢言称著。他"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在极其贫困之时,"并日而食却不受私谒";"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曾为当时酒不惑、女色不惑、钱财不惑的典范。为了社稷和百姓,他多次上疏匡裨朝政,面对奸佞的陷害、天子的处罚,面不改色,无怨无悔,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三公的第三世是杨秉的儿子杨赐。他是杨震的孙子辈中的佼佼者。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