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农历六月十五(2025年7月9日),深圳福田石厦村杨侯宫前庄严肃穆,深圳杨氏宗亲联谊会组织宗亲代表齐聚于此,共同祭拜先祖杨六郎公。杨六郎公,本名杨延昭,北宋名将杨业之子。
宗亲会监事长杨濯玮先生代表大家朗读了祭文,赞颂先祖智勇威武丰功伟绩,杨六郎公戍边卫国的赫赫战功与忠勇精神,早已升华为刚毅不屈、精诚报国的象征,如不灭星辰,在杨氏后人心灵天空中永恒闪耀。相信六郎公的家国情怀忠勇精神将激励着后代和世人!那穿越时光的风骨,令在场后裔无不动容屏息。庄严的祭拜仪式在香炉升起的青烟中徐徐展开。宗亲代表们神情庄重,依序献上新鲜瓜果、醇香美酒、丰盛肴馔等祭品,以无声的仪轨表达着对先祖的无尽敬意与绵绵追思。众人整齐列队,面向杨六郎公塑像深深鞠躬行礼,虔诚之态溢于言表。随着会长点燃纸烛,袅袅青烟腾空而起,众人齐声祈愿:“祈愿六郎公护佑我杨氏一族,子孙繁盛如林,事业蒸腾日上,家族根基万古长青!”真挚的祷词汇成洪流,在杨侯宫上空久久回荡,仿佛也穿越了历史的深邃廊道。
杨延昭一生守边二十余载,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威震四方。他建造的“自城中潜通雄县”地道在防御契丹中作用卓著,所守遂城被誉为“铁遂城”,深得真宗皇帝“智勇善战”的赞誉,更被契丹人尊称为“南斗星”杨六郎。其毕生奋斗,与父杨业血染雁门、子杨文广谋划幽燕一道,都围绕着收复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这一关乎北宋存亡的使命。杨家三代前赴后继的忠烈形象,通过评书戏曲广为流传,“精忠报国”成为深入骨髓的民族气节象征。
时代跨越千年,深圳这座以创新闻名的年轻都市,从未遗忘精神的根脉。杨氏宗亲联谊会的活动,正是那坚韧的纽带,将家族血脉与集体记忆牢牢系在一起。每一次肃穆的鞠躬,每一缕虔诚的香烟,都是对“精忠报国”祖训的无声确认与执着坚守。这延续的香火,不仅是对姓氏渊源的追寻,更深切地指向了对民族脊梁精神图谱的认同——那历经沧桑而愈发清晰的忠义轮廓,在血脉中代代相传。
当宗亲们步出杨侯宫,六郎公塑像上那凝然的目光,依旧清晰映照着每一位离去者的背影。那目光穿越时光之尘,既回望烽烟弥漫的过往,也凝视着当下的盛世繁华。这一缕缕不灭的香火,燃烧着对先祖的无限崇敬,更照亮了后辈前行的路途。唯有以不懈奋斗之姿,方能使那忠勇丹心,在奔涌的时代大潮中永葆滚烫、熠熠生辉。
读祭文:杨濯玮监事长
七律·祭杨侯延昭公有感
诗作者:杨乐鑫
乙巳荷月望日于鹏城
铁马金枪戍雁门,匡扶社稷战燕云。
三关烽火销胡骑,百代肝肠耀朗坤。
石厦雕甍铭义魄,侯宫烟篆聚英魂。
杨门子弟同瞻拜,爱国秉公浩气存。
诗注:
1、金枪:民间传说及文学传统中,杨延昭所用兵器常称为“素缨蘸金枪”。燕云:指“燕云十六州”。此地拥燕山、太行屏障,长城横贯,为北宋边防命脉。杨家三代(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生涯皆围绕其攻防展开,收复燕云成为贯穿其家族史的核心使命与未竟之业,亦升华为民族气节的重要象征。
2、烟篆:指焚香时缭绕升腾如篆书笔迹般的烟气。典出宋代洪刍《香谱》、清代纳兰性德词等。
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延朗,人称杨六郎。祖籍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其父年轻时至太原,遂为太原人。名将杨业之子,中国北宋名将。
杨延昭初投北汉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后归宋,补供奉官,从父杨业守代州(今山西代县)。雍熙三年(986年),宋攻契丹时,杨延昭为杨业部先锋,出雁门关(今代县西北),战于朔州(今属山西)城下,旋知景州,后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咸平二年(999年),杨延昭率军民坚守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抗击契丹军进攻,以功升莫州刺史。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军大举南下进逼澶州(今河南濮阳),杨延昭上书真宗,建议趁契丹军深入,人马疲惫,扼其要路歼之。未得回示,乃率部进抵契丹境,俘获甚众。次年,任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守边关20余年,智勇善战,号令严明,同士卒共甘苦,深受部属爱戴。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逝世。
杨延昭所建造的地道“自城中潜通雄县”在防止契丹的入侵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都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召见其并询问应边对策,还称赞他“智勇善战”。
杨延昭戌守边关数年,威震四方,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人们的敬仰,契丹人按风俗将其称为“南六斗星”,尊称为杨六郎。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